色彩是如何被感知和呈现的?
色彩的感知,本质上取决于物体反射、发出或透过的光线。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(cone cell)在接收到不同波长的光线时,会将信号传输给大脑,大脑继而识别出不同颜色。红、绿、蓝三种色光的随机组合,能调出其他颜色,因此被称为光学三原色(比如红光和绿光的叠加是黄光)。
明度是什么意思?
明度(lightness)可以描述颜色的明暗深浅,它与白色的掺杂比例相关。如果我们设定黑色明度值为 0,白色的明度值为 10,那么所有颜色的明度都介于 0 与 10 之间。同一个颜色掺入的白色越多,明度就越高,颜色看上去就越浅。有趣的是,如果一个物体的亮度(luminance,单位面积光通量,单位是尼特,nit)更高,那么它的颜色看上去也会更浅。
看起来,明度与亮度都会影响颜色的深浅。但明度是色彩的属性,而亮度反映的是人眼感知物体表面发光或反光的强弱。亮度既与光强有关,也与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敏感程度有关。比如,光强相同的绿光和蓝光,我们会本能的认为绿光更亮。而亮度过高或过低时,你甚至无法看清物体的颜色。
自然界中多数物体通过反射光线呈现不同的颜色,人造的电子屏幕则必须主动发射光线到人眼。电子屏幕只要有三色的发光器件,并可以调整三色掺杂的比例,便能呈现出不同颜色。